看亚盘的方法
你的位置:看亚盘的方法 > 新闻动态 >
百年老街二龙路:四九城闻名的“教育区”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8:32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图片

二龙路的“二龙”是怎么来的

龙是咱们老祖宗最崇拜的图腾形象,在人们心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,古代的皇上自称是“真龙天子”,所以,在有皇上的封建社会,龙似乎成了皇上的“专利”,一般老百姓是轻易不敢沾龙的。细细品味,古都北京那些带龙的老物件和老建筑,几乎都跟皇上有关。

有个奇怪的现象,老北京的地名里,叫龙的比较多。有人统计,从元代起,到北平解放,北京带“龙”的地名有一百多。

随着历史的更迭,城市的变迁,许多带“龙”的胡同已经消失,但查阅现在的北京地图,带“龙”的街巷和胡同依然有几十条,比如:飞龙桥(北海附近)、龙头井(什刹海地区)、二龙路、龙背树(海淀)、龙须沟、九龙山、龙爪树、龙树寺、青龙桥、龙泉寺、回龙观、龙河路(丰台)等等。

在这些带“龙”的地名里,比较有故事的街巷当属西城的二龙路。因为我从小在这儿长大的,所以对这一带还算是知根知底,当然对这里也有很深的情感。

按老年间风水学的说法,都城的龙脉应该在中轴线附近,所以,老北京带“龙”的地名如飞龙桥、龙头井、龙须沟等大都在中轴线的周边,而二龙路却在西单的西边,这里离中轴线比较远,怎么会有“二龙”呢?

图片

原来“二龙”来自两条河汊子。清代官修地理总志《大清一统志》里有:“元时名金水河,以其自西直门而入,故名。”元代初年,郭守敬为疏通大运河,开挖通惠河时,引西直门外的水,修了一条“金水河”,也称玉河。

这条河从西直门的横桥,一直往南,经过现在的赵登禹路,白塔寺的十字路口,往南经过太平桥大街,折向东,经原来的北京35中门前,再往南,经过现在的民族饭店,穿越今天的复兴门内大街,沿佟麟阁路向南,从宣武门西边的象房桥(现在新华社西侧),流入内城南城墙外的护城河。

为什么叫“金水河”呢?这是由“五行”这儿来的,按《周易》“五行”之说,西方属金,所以从西边来的水,称为“金水”。

当初,金水河清澈见底,水流潺潺,沿岸的风景旖旎,是京城重要的水系。但是到了明代,金水河上游的水流逐渐衰微,以至于最后断流,原有的河道慢慢成了排水沟,被人称为“河漕”,后来又叫“大明壕”。

从“二龙坑”到“二龙路”

“二龙”是当年金水河在太平桥分出来的两个河汊儿,最初这两条河汊儿弯弯曲曲,水流清澈,但到了清代,随着金水河的断流,这两条河汊儿也无人疏通,逐渐成了水坑,被人称为“二龙坑”。

听胡同的老人聊,当年的“二龙坑”一带垃圾遍地,又脏又臭,堪比南城的龙须沟。由于“坑里”经常有扔掉的死孩子和无人认领的死尸,所以这一带经常有野狗出没。那会儿,北京的胡同没有路灯,每到夜晚,这里一片漆黑,深更半夜人们经常听到“冤死鬼”的哭声,所以“坑”边有条胡同叫“鬼门关”,胡同也流传许多“鬼”故事。

我住家在辟才胡同的高华里,胡同与“鬼门关”相连,小的时候,经常听老人讲“二龙坑”的“鬼”故事,以至于晚上不敢出院门。当然,随着科学的普及,人们对这些“鬼”的传说,只当是闲聊天,谁也不会信以为真了。

图片

有文章说当年的“二龙坑”又脏又臭,让人看了感到绝望。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走到这里,看到“坑”里的脏水,触发了灵感,创作了著名诗篇《死水》:“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,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。”

笔者查了一些相关的史料,并没找到《死水》跟“二龙坑”有什么关联。

“二龙坑”固然是“死水”,当年也是京城有名的“鬼地”,但它跟闻一多先生写的《死水》并不是一回事。诗人笔下的“死水”是象征意义的,实际上,闻一多先生说的“死水”,影射的是黑暗的旧制度。

民国初年,河槽得到了治理,昔日的“大明壕”被填平修成了马路,“二龙坑”也随之被填平修路,改叫二龙路。这之后,当年让人听着瘆得慌的“鬼门关”,也改叫了“贵门关”。

郑王府占了半条街

说到二龙路,不能不提郑王府。郑王府在二龙路西街,是京城规模比较大的王府之一。

郑亲王府的地界有多大呢?东起郑王府夹道,北到辟才胡同,南到大木仓胡同,占地80余亩,房屋900余间,辟才胡同南部的大半条胡同都是它的。

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清代是了不得的人物,他是清朝的开国元勋,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,与清太宗皇太极、睿亲王多尔衮是堂兄弟,也是八大“铁帽子”之一。

图片

1644年,清军入关,定都北京,王爷们纷纷建王府。清史记载,1647年,郑亲王在建王府过程中,因建筑超标,如王府的殿基超越了等级,擅自使用铜狮子、铜鹤等,因而受到了“处分”,由此可知当年的王府有多气派。

王府的原建筑分为东府,西部花园,规模确实比较大,20世纪六七十年代,王府的东府是高教部(后来取消)和教育部大院。我小的时候,经常跟胡同里的孩子到大院里玩,当时的王府主要建筑还都在,记得我们这些孩子在大院里,转着转着就迷了路。

经过几十年的变迁,王府的一些建筑也进行了拆改,现在仅存王府东边的三组院落:狮子院、正殿、正寝殿院。正寝殿院比较气派,1926年,中国大学为纪念在北京逝世的孙中山先生,把正寝殿改为“逸仙堂”。后殿、后罩楼等建筑已经拆除盖楼。

二龙路出来的名人多

民国十四年(1925年),创办于1913年的中国大学,向比利时营业公司借款15万元,替郑王府的后人解决了与西什库教堂的财务纠纷,取得了郑王府的土地所有权。当时中国大学的校址在前门大街13号,于1925年9月,迁到了郑王府。

中国大学在老北京有很高的知名度,李大钊、鲁迅、胡适、马寅初、张岱年等知名学者都在中国大学任过教。中国大学创办30多年,先后培养出两万多毕业生,抗日将领李兆麟、白乙化,中共北京市委的老领导段君毅、张友渔等都毕业于这所大学。

图片

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的高等院校、系进行调整,中国大学的各系分别并到华北大学、师范大学,中国大学停办,校舍归中央教育部,后来国家教育部一直在此办公。

郑王府的花园叫“惠园”,园后的雏凤楼,前有水池,后有假山堆砌的流水瀑布,意境极佳,当年是京城有名的私家花园。后来中国大学在此建校,把花园的一部分改为操场。

民国七年(1918年),末代郑亲王昭煦以两千五百元,把紧邻“惠园”的郑王府祠堂的产权,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的高阳李家。后来,在“惠园”和祠堂的位置,建起了二龙路中学。

二龙路西街,现在西城档案馆(二龙路27号)的位置,是郑王府的家庙,后来是我的母校二龙路小学,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,教室就是佛堂里的殿堂或禅房,学校的西边有一条很窄的小胡同,胡同名就叫王爷佛堂。

值得一说的是郑王府的西部,紧邻二龙路中学,是原来教育部的宿舍大院,这里有几栋灰砖小楼,住着的是教育部的干部,我的中学是在北京师大实验中学上的,我有几个同班同学,住家就在这几座小灰楼里。著名作家王小波,诗人汪国真也是在这里长大的。

郑王府的南部是大木仓,我记得东头,离郑王府不远有家医院叫大木仓医院,而二龙路中学的西边有邮电医院,现在已改为协和医院分院。我小的时候,这一带的住户有小病就去大木仓医院,有大病就奔邮电医院,十分方便。

图片

协和医院分院当年是不是郑王府的一部分,因手头没有确切的史料,无法证实,不过按它的地理位置应该是,但这也只是推测,不足为凭。

大木仓胡同31号院值得一说,在1980年代,这里是中国国际声像艺术总公司,举办过有名的“音乐沙龙”,当时活跃在流行乐坛的词曲作家、乐队和歌手是这里的常客。

《信天游》《黄土高坡》《心中的太阳》《我熟悉的故乡》等脍炙人口的原创歌曲,是在这里问世的,后来在流行乐坛红极一时的崔健、徐沛东、刘欢、毛阿敏等是从这儿走出来的。

四九城闻名的“教育区”

二龙路现在是街道名儿,它的实际位置在辟才胡同的西头以南,大木仓胡同的西边。这条胡同之所以在京城闻名遐迩,是因为它的辖区内和周边是著名的“教育街”,同时也是西城区委、区政府、区人大、区政协,以及区公安局的所在地。

在二龙路的南边不远,西长安街南是民国时期的教育部,鲁迅先生曾在此上班,现在老的教育部早已成为历史,但留下了教育部街的地名,同时也播下了现代教育的种子。

二龙路一带,早在民国时期就校园林立。用“林立”这个词儿,您也许觉得夸张,但我是在辟才胡同长大的,小的时候在周围的胡同到处跑,可以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,每个院门都如数家珍,自然对这里的学校也耳熟能详。

远了不说,就二十多前的,二龙路的辖区的中学就有二龙路中学,35中(小口袋胡同)、37中(辟才胡同)、36中(民丰胡同)、太平桥中学(小口袋胡同东口)、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(原师大女附中),再往西,有北京8中、往南有鲁迅中学(原女8中)等等,巴掌大的地界居然有3所市重点学校。

图片

小学有:二龙路小学(我的母校)、二龙路学校(大木仓胡同)、太平桥小学、宏庙小学(西斜街)、北京实验二小(西长安街)等等。

大木仓的二龙路小学与二龙路中学是一体,属上世纪60年代,教育部搞的10年制教育实验学校之一,即小学5年,初中高中连上5年。另外两所学校是景山学校、丰盛学校,后来赶上“文革”,这种学制改革也随之取消。

现在二龙路地区的一些中学已经取消,成为历史了,如太平桥中学、36中等,有的进行了优化组合,如37中与师大实验中学合并等。小学剩下了宏庙小学和实验二小等。这些学校是优中选优,不是市重点就是区重点。

时过境迁,物是人非,当我重新回到自己的成长的地方二龙路,看到一所所整修一新的学校大门,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,这条百年老街依然保持着“教育区”的美誉。

作者✎刘一达

图片

图片

谈及王府,大多是专指清代的那些王府。王府是封建社会仅次于皇宫等级,最高的贵族府邸。清代王府按等级分为,亲王府、郡王府,贝勒府、贝子府。

自顺治开始,陆续加封亲王、郡王称号的皇子近70位,建造王府48座。这些王府经历时代变迁和岁月磨砺,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。至1949年,京城保存较好的王府还有30座,其中亲王府19座,郡王府11座,大部分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也有另赋予旅游景点,或教育、办公之地。

王府的由来

王府源于封建社会的分封制。史学界对这个问题虽有分歧,但大部分人认为西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,周朝政权由君主掌控,君主将土地封给诸侯。魏晋时期开始设王爵,晋朝又将王爵细分为亲王和郡王。金代沿袭了分封制度。元代实行分藩制,藩王居住于各自封地,不住京城。

到了明代,朱元璋将所有儿子都封为王,为保卫江山,他让亲王儿子们各自镇守领地。如:明初国都城在南京,四子朱棣封燕王驻守北京。

清王入主中原后,爱新觉罗氏的后代除了少数留居祖先发源之地盛京(沈阳)之外,其余都居于京城。清朝取消了分封诸王于各地形式,康熙削藩后,采用封王不分封地,将皇子们控制在眼前,赐建府邸,实行八旗制。八旗分居于京城的内城(原东城、西城),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迁居城外(原宣武、崇文)。之后,由内务府在京城的内城大量兴建王府,便是清王府全部居于内城的原因。清代所设爵位较多,众爵位中只有亲王和郡王的府邸才可称之“王府”,贝勒、贝子、辅国公等称为“府”,其他高级官员只能称“宅”或“第”。

图片

王府属于皇产,一旦王位被撤销,宅府就要收回。清代诸王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,“世袭罔替”只有“铁帽子王”享有,铁帽子王的待遇和特权要比亲王更优厚。如袭爵后又被削爵,可由同宗继承,爵位永远不变,王府因之不变。“世袭递降”即为始封为亲王,其子袭封郡王,再袭为贝勒,直到降到镇国公这一爵位就不再递降了。若世袭递降者爵位如与其王府等级不符时,便不能继续居住,宅府收回,转赐其他相应等级世袭爵位者使用,形成一府多主的格局。

铁帽子王起源自乾隆时期的封爵制度,他们都是在清朝开国初立下战功的清代皇亲宗室者,由于这些人功勋卓著,才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。清初期的铁帽子王共有8位,分别是礼、郑、睿、豫、肃、庄、克勤、顺承八位亲王。到了清末,铁帽子王又增了4位,即怡、恭、醇、庆亲王等,如此总共12位铁帽子王。

兴建的王府

明代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4年后成功地夺取了政权,成为永乐皇帝。朱棣迁都北京后,在北京兴建皇城,后又在紫禁城东侧,今王府井大街一代建了十座王府。此十王府随着明朝的灭亡也衰败了,只留下“王府井大街”这个地名。在《明成祖实录》中有记载:“永乐十五年六月,于东安门下东南,建十王邸,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。”

图片

明朝灭亡前,后金军皇太极分封王爵后,在沈阳皇宫附近层建有十座王府,分给10个亲王。后金灭明后,在北京建立国都,名“大清”。清初时期,王公府第还来不及建造,就沿用了明朝的旧宅府,如东华门外南池子明代太子居住的皇城东苑(也称小南宫),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。南宫后改为玛哈噶喇庙,乾隆命名为普渡寺。而10位亲王中的9位在北京都建了新的王府。因满汉文化的交融,建府以老北京四合院为基础,结合了园林艺术,提高了规模和质量,比明代沈阳盛京的王府强了很多。以此清初期的王府占地面积大,院落宽阔,房屋数量也较多。

清内务府负责王府的建造,府邸位置除了依明朝宅府之地改建而之外,其他都选择在内城的安静,且宽敞地方,什刹海附近、西城区北部地区都是首选之地。有统计,清王府中有70%是建在老西城区,老东城区的王府只有30%,且这30%中还含蒙古王公遗留的府第。也产生了京城“东富西贵”的说法。

细心的人可能发现,京城也有重名的王府。如恭亲王府就有两处,铁狮子胡同的,前海西街的两处恭亲王府。铁狮子胡同的恭亲王府主人是清初康熙五弟恭亲王常宁。而前海西街恭亲王府是咸丰年间,精通洋务,被称“鬼子六”的恭亲王奕䜣的,也是清代王府中最大的。这里需要说明一下,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更换过3位主人:乾隆年间的和珅、嘉庆年间的庆亲王永璘、最后是咸丰年间奕䜣,今名称源于恭亲王奕䜣之府邸,而名《恭王府》。

改为潜龙邸

我国封建社会,皇帝被称真龙天子。清代的规定,皇帝自王府内继承帝位,登基前的王府要升为宫殿,不能再居住,王府称为潜龙邸。改建成宫殿后,亲王另赐新府。北京的潜龙邸共有3处:东城区雍亲王府的雍和宫、西城区鲍家街的醇亲王府(南府)、西城区后海北岸44号的醇亲王(北府)。

1、雍王府:

雍王府建于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为康熙帝所造,赐予他的第四子胤禛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胤禛封为雍亲王,府邸称雍亲王府。康熙五十年(1711年),雍正帝的第四子,爱新觉罗·弘历(后为乾隆皇帝)生于这座雍亲王府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去世,胤禛继位,年号为雍正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原府改为行宫,称雍和宫。

图片
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雍正去世,弘历继位,年号乾隆。雍亲王府是雍正当皇帝前的府邸,也是乾隆的出生地。如此,雍亲王府出了两位皇帝,便成为双料潜龙邸。乾隆九年(1744年),雍和宫又改为喇嘛庙,是清中后期,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。

2、醇亲王府:

西城区鲍家街的醇亲王府原为荣亲王府,乾隆帝之孙荣亲王绵亿的府邸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道光的第七个儿子奕譞被封为醇郡王后出宫居于此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奕譞加封亲王。同治十年(1871年),奕譞次子载湉出生于此府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奕譞晋封醇亲王,府邸称醇亲王府。同治帝去世后无嗣,奕譞之子载湉即位,年号光绪,该府便成为潜龙邸。弈譞迁出,至今后海北沿街清初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宅邸,该府邸进行整修,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。

图片

曾经醇亲王府(南府),今中央音乐学院

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奕譞去世,奕譞第五子载沣(光绪的胞弟)袭爵摄政王,新醇亲王府也称为摄政王府,为以示区分,今西城鲍家街的前醇亲王府称南府,位于后海北沿街的新府称北府。南府今为中央音乐学院和西城区少年宫使用。北府正殿为国家宗教局使用,马厩改为聋哑学校。1963年后,花园部分用为宋庆龄同志工作和居住地。

1906年,载沣之子溥仪出生于摄政王府。依照《大清会典》规制,这里又成为潜龙邸。1908年,光绪帝去世,亦无后嗣,溥仪继嗣登基后,这座摄政王府又成为潜龙邸。载沣需按规制迁出,就选中南海西北处西北集灵囿建摄政王府,至清朝覆灭时,这座王府仍在建设中。之后,曾成为袁世凯的总统府,今国务院办公地。

王府的建筑

清代建造王府要依《大清会典》的严格规制,由工部负责建造。本文只介绍一下亲王府的建造规制。

亲王府需与皇宫中轴线相合,一般都是南北向,以王府正殿为中心布局。府以城砖砌的高大围墙,围墙顶应是筒瓦起背,围墙转角处设吻兽。府第大门漆为红色,一般不能直接对着街道或胡同,若府门前有横路,需在府门直对面建影壁。大门前要有宽敞的空地,门钉纵向9个,横向7个,共63个,两旁各设置石狮子。府门外还有拴马桩、灯柱等,此为前庭院的部分。

亲王府正门为5间,正殿7间、两翼楼各9间。后殿为5间,后寝7间。正门殿绿色琉璃瓦顶,屋脊安装兽吻7种,其余殿的吻兽为5种。可装饰五彩金5爪云龙纹,不允许雕刻龙首。府设有库房、粮仓、厨房、马概等。大门后的院落是外朝的主体庭院,也是王府最大的院落,正中台基后是高起的甬路,石栏环围。正面是王府中规模最大的正殿(俗称银安殿),多为歇山顶,檐下彩绘斗拱,是召见下属人员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。其后是后殿,但多数王府无后殿,而是寝殿,两殿之间设一道门(称寝门),寝殿两侧有配殿,是王府主人起居之处。寝殿之后的建两层式的楼(称后罩楼),以此,王府主轴线上的前庭院至后罩楼的五重院落。

图片

大清建府规制中基本只限于王府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,对于跨院的住房及花园没有严格规定。所以很多王府都建有花园,花园建造的位置不尽相同。有的建于王府主轴线的后面,也有东侧或西侧的建花园的。

至于亲王贝勒府、贝子府等的建筑也有明确的规定,对于正殿、翼楼的间数,以及房基、围墙的高度逐一降低。门前均可有下马桩,数量和高低也有着等级之分,绝不能超过,否则,轻则罚俸禄,重则削爵。如豫王府的围墙高于规制,那可是康熙皇帝批准的。其他等级的府邸,在《大清会典》中有详细记载,不一一赘述。

王府的衰败

随着清廷不断衰落,王府也逐渐衰败,有清政府的内在原因,又有一些外在的因素,根本的原因社会的变革。

1840年的鸦片战争,外国列强不断侵略。1900年,八国联军占领北京,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《辛丑条约》,众多王府被侵略者占领和焚毁。之后,爆发了《辛亥革命》,革命党人彭家珍将清政府的宗社党头领良弼刺杀于西城大红罗厂后,清朝廷失去了最后的一线希望,半个多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,宣统皇帝下诏宣布退位,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便随之终结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,北京的这些王府也失去了经济基础,坐吃山空的逐渐衰败。王府们的衰败也有多种形式,列举如下:

1、八国联军毁坏的王府

庄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太平仓胡同。庄亲王载勋是清朝唯一加入义和团的王爷,他在府中设拳坛,召见许多进京的义和团将领,准备依靠义和团的势力走上前台。

载勋后因准备杀死被软禁的光绪帝,被慈禧太后阻止,并赐死。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,以支持、利用义和团为名,被侵略者视为祸首而遭到报复,庄亲王府的大部分建筑遭焚毁。

图片

被焚毁的还有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(今端王府)的端王府。端郡王载漪利用义和团,并兼任统帅抵抗洋人,清政府与联军义和时,被定为“祸首”,因有皇族身份,免其死刑,流放边疆,永远监禁。八国联军入京后将端王府彻底焚毁。

同样遭到侵略者报复性焚毁的王府还有:恂郡王府和相邻的慎郡王府等。

2、被变卖的王府

清八旗纨绔子弟享受着种种特权,养成清游手好闲作风和骄奢淫逸的陋习。清王朝倒台后,没有了特权,这些遗老遗少逐步将家底坐吃山空,最后变了卖王府。如:铁帽子王多铎的后人将家产消耗尽,就将近300历史的豫王府以12.5万美元的价格,卖给了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。美国人将这座王府全部拆除,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,只留下府门外两只石狮子。

被变卖的府邸的还有顺承郡王府,没有清王室经济支持的顺承郡王,将位于西城赵登禹路的郡王府以7万银元卖给了军阀张作霖,郡王府变成大帅府。顺承郡王府为现存规模较完好的一座王郡府,后为全国政协机关办公地。

图片

同样被变卖的王府还有被称“铁帽子王”之首礼亲王府(西城区大酱房胡同东口)、郑亲王府(西城大木仓胡同)、宁郡王府(东单北极阁三条71号)、庆亲王府(西城区定阜街)、钟郡王府(后为辅仁大学)……等。

履亲王允裪是康熙第十二子,履王府位于东城区东直门内北中街西侧。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,履亲王府被烧毁。两年后,用庚子赔款重修扩建时,为建东正教堂,履亲王府东侧部分被割让。

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中俄雅克萨战役后,俘虏的俄士兵迁居北京编入镶黄旗。因这批俄国人信奉东正教,康熙帝建了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,并下圣旨:“在京之俄馆,嗣后仅只来京之俄人居住。”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东正教堂被烧毁。1956年,该教堂建筑拆除,改建为苏联(今俄罗斯)大使馆,大使馆西侧就有履王府割让之地,并在这里盖一座小东正教堂。日前,笔者特意探访,该教堂依旧存在,金色的球型顶层,二层灰砖楼立,于俄罗斯大使馆内。并在街西侧看到铭牌,上面写有:“街北端原有履亲王府和允祁贝勒府,后为俄国东正教堂和东正教总会。1949年后改为前苏联驻华大使馆。”

作者✎黄永顺 黄健博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